“AI行动计划”难撑美霸权雄心
特朗普政府7月23日发布“人工智能(AI)行动计划”(以下简称“AI行动计划”),正文长达23页,由白宫AI政策主管塞克斯主导,是特朗普政府迄今为止最重要的AI纲领。
AI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:
一是监管松绑。拜登政府2023年下令实施《关于安全、可靠和可信开发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》,要求开发大型语言模型(LLM)的企业进行安全测试,并向政府提交透明报告,内容涵盖AI系统的潜在风险,如虚假信息、歧视性偏见、隐私问题以及与气候变化等相关的社会影响。而特朗普政府认为前任政府的行政命令限制创新,于是废除其中的风险评估框架,转向“自由创新导向”。
二是强化对华技术封锁。AI行动计划明确,将进一步加强对华出口管制。未来,将要求先进的AI芯片具备地理位置验证功能,同时,美国商务部将联合情报机构等部门,强化对出口中国芯片的审查。与此同时,美国还将加强对盟国的芯片出口。
三是解决算力能源瓶颈。AI行动计划强调电力的重要性,指出核能、强化型地热等都将列入未来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的考虑范围,以应对美国AI发展带来的长期电力需求。此外,AI行动计划也对美国AI人才培养进行了部署。
总体而言,AI行动计划存在三大矛盾:
第一,“开放输出”与“高墙围堵”并行矛盾。AI行动计划强调,要向盟友出口“美国AI全栈”,通过硬件、模型、软件与标准建立“AI联盟”,避免盟友转向竞争对手。与此同时,AI行动计划又指出,要强化“出口管制”“堵住制造环节漏洞”“促使盟友配合美国的管控政策”,对“不听话”的国家施加压力和惩罚。这种一手强化其他国家对美国技术依赖,一手收紧关键算力与设备跨境流动的组合,加上特朗普政府的“反复无常”,会进一步让盟友无所适从,并加深对“美国AI全栈”霸权威胁的恐惧,进而促使盟友提高对美国AI依赖的警觉,侵蚀美国与其盟友的信任基础,另外,美国对华的芯片管制也将进一步激活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,促使中国不断加快、加强AI领域的全产业链自主创新,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,最终实现在AI竞争中的并跑和领跑。
第二,“去监管化”与“安全治理”目标冲突。AI行动计划要求拆除“繁琐监管”,限制联邦资金流向“监管沉重”的州,借此释放市场的AI创新活力,但同时又提出大幅扩张AI与国家安全、评测、生物安全等的监管开销。例如,修改NIST(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)《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框架》,建立前沿AI大模型的国家安全评估体系,开展AI事故响应与生物合成监管筛查等。AI行动计划强调政府放松监管的同时,又要求跨部门执行高强度安全评估与情报共享,这很容易出现寻租空间,形成“监管套利”,最终导致计划执行扭曲走样。
第三,“基建扩张”与“能源约束”现实错位。AI行动计划提出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、芯片工厂和输电线路,为此要求减少环保审批,放宽法律豁免,延长煤电、燃气等老电厂的寿命等。但这样做存在现实挑战:扩大化石能源消费、削减环保约束等政策,容易引起地方社区和环保团体反对,导致诉讼、听证,反而拖延时间、增加成本,导致基建扩张的愿景和能源供给的现实脱节,算力项目可能因为电力不够、争议多而推进缓慢。以“放松监管换速度”或将适得其反。
综合来看,AI行动计划在开放与管制、监管与治理、基建与能源三个方面互相掣肘:“开放”利好被管制逻辑抵消,对内“去监管”削弱安全体系支撑,而“高举快建”受制于能源与资本现实。这些矛盾若不解决,AI行动计划的雄心将继续在“路线拉扯”中消耗,难以实现其所宣称的“掌握全球AI主导权”目标。(作者系中关村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刘玉书)
编审: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